4月22日,应赤水市卫健局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公卫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多学科专家团队奔赴赤水市,开展医疗帮扶、指导工作,为当地医疗水平提升注入新动力。此次活动是落实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举措,旨在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切实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增进群众健康服务获得感。 当日,华西第四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院长助理杜宇,姑息医学科主任蒋建军,骨科/创伤中心主任蒲小兵等三位专家前往赤水市中医医院开展帮扶工作。杜宇上午实地考察新院区急诊科,对科室建设和规划进行现场指导;下午以《中毒血液净化的临床管理路径》为题,分享血液净化技术前沿知识,并带队查房,理论结合实践教学。蒋建军上午开展教学查房与病例讨论;下午以《生命末期患者整体关怀计划 —— 症状控制》为题,从临床角度剖析症状控制要点,为医护人员带来新的诊疗思路。蒲小兵上午开展义诊,为近 30 位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下午进行手术指导,助力当地医疗技术提升。 (手术指导。华西第四医院供图) 与此同时,华西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汪克纯、胸外科主任周云峰、肿瘤科主治医师韩德前等三位专家则赶往赤水市人民医院。上午,三位专家在医院大厅义诊,免费为近 80 位患者看诊,耐心解答疑问、提供诊疗建议。下午,汪克纯和周云峰各自开展手术指导,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技术传授给当地医生;韩德前进行教学查房,规范诊疗流程,提升基层医疗团队的临床实践能力。 此次医疗指导活动以义诊示教、手术带教、教学查房及学术授课为主要形式,通过 “理念输出+实践指导” 的立体化帮扶模式,为基层医护人员带来前沿诊疗思路与扎实临床知识,也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病历讨论。华西第四医院供图) 据了解,去年9月19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卫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党政主要领导一行赴赤水开展调研暨社会服务工作时,与赤水市卫生健康局就合作发展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教学及医疗服务、科研及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多领域深入合作。华西第四医院与赤水市紧密合作,通过远程会诊、专家坐诊、手术指导等方式开展医疗合作,并建立专家工作室,共建特色重点专科及医疗技术平台。此外,双方还将在科研项目申报、成果转化、人才进修培训、校园招聘等方面展开合作,全面提升赤水市医疗卫生水平。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院医院将继续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充分发挥高校附属医院的社会服务职能,落实公立医院公益性担当,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基层医疗事业发展,为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原文链接:https://www.news.cn/app/20250428/d2ba808dcb554958bd1ccdd47a3596d9/c.html
4 月 22 日,应赤水市卫健局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公卫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多学科专家团队奔赴赤水市,开展医疗帮扶、指导工作,为当地医疗水平提升注入新动力。此次活动是落实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举措,旨在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切实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增进群众健康服务获得感。 (专题授课。华西第四医院供图) 当日,华西第四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院长助理杜宇,姑息医学科主任蒋建军,骨科/创伤中心主任蒲小兵等三位专家前往赤水市中医医院开展帮扶工作。杜宇上午实地考察新院区急诊科,对科室建设和规划进行现场指导;下午以《中毒血液净化的临床管理路径》为题,分享血液净化技术前沿知识,并带队查房,理论结合实践教学。蒋建军上午开展教学查房与病例讨论;下午以《生命末期患者整体关怀计划 —— 症状控制》为题,从临床角度剖析症状控制要点,为医护人员带来新的诊疗思路。蒲小兵上午开展义诊,为近 30 位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下午进行手术指导,助力当地医疗技术提升。 (手术指导。华西第四医院供图) 与此同时,华西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汪克纯、胸外科主任周云峰、肿瘤科主治医师韩德前等三位专家则赶往赤水市人民医院。上午,三位专家在医院大厅义诊,免费为近 80 位患者看诊,耐心解答疑问、提供诊疗建议。下午,汪克纯和周云峰各自开展手术指导,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技术传授给当地医生;韩德前进行教学查房,规范诊疗流程,提升基层医疗团队的临床实践能力。 (现场义诊。华西第四医院供图) 此次医疗指导活动以义诊示教、手术带教、教学查房及学术授课为主要形式,通过 “理念输出+实践指导” 的立体化帮扶模式,为基层医护人员带来前沿诊疗思路与扎实临床知识,也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病历讨论。华西第四医院供图) 据了解,去年9月19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卫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党政主要领导一行赴赤水开展调研暨社会服务工作时,与赤水市卫生健康局就合作发展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教学及医疗服务、科研及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多领域深入合作。华西第四医院与赤水市紧密合作,通过远程会诊、专家坐诊、手术指导等方式开展医疗合作,并建立专家工作室,共建特色重点专科及医疗技术平台。此外,双方还将在科研项目申报、成果转化、人才进修培训、校园招聘等方面展开合作,全面提升赤水市医疗卫生水平。 (教学查房。华西第四医院供图)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院医院将继续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充分发挥高校附属医院的社会服务职能,落实公立医院公益性担当,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基层医疗事业发展,为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手术指导。华西第四医院供图) 编辑:武新 原文链接:https://www.zgswcn.com/news.html?aid=265621
网友 上班上到抑郁算工伤吗? 2025 新规 请往下滑动,关注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 2025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23个全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主题直接戳中打工人的痛点——“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OS:老板们,别只盯着KPI,员工心态崩了可是要算你们头上的) 2025年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新增内容升级!!! 自2025年8月1日起,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正式实施,新版目录从原来的10大类132种职业病调整至12大类135种,新增了“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和“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等新型职业病,同时优化了部分病种的归类。其中: 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 心累终于有说法了 新增王炸病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人民警察、医疗卫生人员等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伤痕”正式纳入保障! 如何做呢?那必然是123要做到啦!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心理状态筛查;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 同时营造和谐、包容的工作氛围,建立有效的压力疏导机制; 劳动者自身也要重视心理健康管理,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掌握科学的减压方法,努力实现工作与生活的良性平衡。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 打工人的“身体抗议清单” 新增病种:职业性腕管综合征(Occupational Carpal Tunnel Syndrome,OCTS):手及腕部长时间从事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后,引起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感觉或运动障碍。 预防指南 老板需注意:通过优化生产流程、科学设计工位布局、引入符合人体工学的作业设备等措施改善工作环境。(流水线的设计不要那么反人类!工位配个符合人体工学的椅子比什么团建都强!!!) 打工人自救:注意保持正确的作业姿势,掌握科学的用力方法,并养成定时活动、适度放松的良好习惯。(每隔1小时起来扭扭腰,摸鱼≠偷懒,是保命!理直气壮一点) “以前总说忍忍就过去了”,现在国家告诉你,不用忍,该治就治! 随着2025年新修订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实施,在国家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背景下,我国将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主责、社会协同、个人参与的职业心理健康多元共治格局。这一制度创新既是对“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具体落实,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对当前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积极响应。 2025年, 打工人的身体和心灵, 终于都有人管了!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iV93_OT5npKVCDECx_omw
如果死亡已经不可避免,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否有尊严地度过? “走到终点前,我想让自己过得好一点”,这是无数生命有限者最后的心愿。让患者能够有尊严地死去,也是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的姑息医学科一直在做的事情。 华西四院姑息医学科始建于1995年,是我国第一个姑息关怀类科室,在当时也是全球第9所世界卫生组织姑息治疗合作分中心之一,在此之前,仅有英国、波兰、印度、阿根廷等8个国家设有这个组织的分中心,与国内很多至今仍生存艰难的姑息医学科不同,华西四院的姑息医学科不仅是省重点学科,还成了该院的金字招牌,一床难求。 从一个医生两张床位,发展到如今的40余人的专业医护团队和44张床位的病房、每年为约3000名患者提供缓解痛苦的整体关怀服务,华西四院姑息医学科用了29年的时间。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只有两张病床的姑息医学科 “死亡不是失败,丧失尊严地离开才是真正的失败。我们要做的是正视死亡,而非逃避,这就是姑息医学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初,在英国学习交流的李金祥教授在圣克利斯朵夫安宁医院与现代姑息治疗的开创者西西里·桑德斯有过三个月的短暂交集,那也是他第一次系统地了解到这门学科的点滴。 病房内,蒋建军主任(右二)查看病人情况。受访者供图 拿到英国加迪夫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姑息医学双硕士学位后,李金祥第一时间就回了国,当时的他心里只有一件事:建立我国自己的姑息医学科。 1995年,李金祥在华西第四医院创建了姑息医学科,最初科室只有两张床位、一个医生和一个护士。 “华西四院姑息医学科是国内姑息医学先驱机构,这就意味着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全靠自己探索,找到一个符合现实的临床服务模式。”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副院长孙鑫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从1995年到2005年,整整十年,这一科室都在生死边缘反复挣扎。 从前,这里几乎成了全院最冷清的科室。姑息医学科主任蒋建军的记忆中,那个时候很少有病人来接受服务,早年的医护团队上半年是一批人,到下半年就换成了另一批人。 蒋建军主任带领医生、护士、社工及志愿者查房关怀病人。受访者供图 蒋建军说,一直到2004年,姑息医学科有时还只有每月8万到10万的毛收入,而科室每月运营的成本接近10万元,科室一度面临关停风险,李金祥表示:“科室亏本是暂时的,如果继续亏本,我可以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了。”立下军令状时,李金祥心里也没底,但他坚信,未来,生命末期病人的关怀一定会成为刚需,姑息医学的春天不会太远。 科室走出了自己的路 进入21世纪,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同行者。 到了2005年,有了前10年的艰苦探索,姑息医学科室开始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并在四川大学对医学生开设了姑息医学的选修课。“与其他单纯在临床上实践姑息治疗的医院不同,我们不仅是一家医院,同时也是一所公共卫生学院,这种特殊的绑定也让我们对于姑息医学的探索有了更多的优势。”孙鑫说。 厚积的力量从2010年开始薄发,科室发展也走上快车道。 2012年,华西四院的姑息医学科建设成为“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 2015年,四川省卫健委投入改善民生项目资金800万人民币委托他们在大成都范围内建立了18家姑息医学临床服务分支机构,建立起了病房-社区-家居的三级联动姑息关怀服务网络; 2018年,四川省卫健委在医院成立了“四川省安宁疗护教育培训中心”,这也是全国建得最早的“安宁疗护教育培训中心”之一; 2020年,李金祥又在全国首次提出提出安宁疗护专科建设的六大目标和基本保障,这也是李金祥能带领科室走出困境的重要原因。 29年来,李金祥带领团队至少做了25项的临床新项目,建立起50个学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文件,包括54项制度,30个评估和登记表,超过40个申请书、承诺书、知情同意书等,用于保障姑息医学科临床服务的医疗质量和安全,确保姑息医学的临床实践沿着正常的轨迹向前发展。 “姑息医学不仅仅是人文关怀,也不仅仅是慈善服务,最主要做的是缓解病人的疼痛。省钱不是开办这个学科的目的,如果为了省钱,症状控制只好少做或不做,病人的痛苦也无法缓解。”在李金祥看来,这种不为病人缓解疼痛和痛苦的行为就不是姑息医学,而是对生命最后的践踏。 在来到华西四院之前,孙鑫听说过很多关于姑息医学科的传闻。“在姑息医学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病人入院72小时内要让他们的痛苦得到缓解,后来这个标准又被提升到了24小时。” 孙鑫感慨,当时觉得天方夜谭的事情,如今也被这里的医护做到了。 “替我去看看这春天” 在姑息医学科的病房里,有许多绿植,病床的墙上有时会贴上红彤彤的福字,过年节也会挂起火红的灯笼。 2021年12月6日15时25分,7岁的小女孩唐梦依(化名)从华西医院急诊科抢救室转入华西第四医院姑息科。医生护士们为她准备了粉红色的单间病房,窗外还能看见身披“黄金甲”与秋风抗争的银杏树。 出生在新疆的唐梦依,9个月大时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爸爸妈妈带她回到老家四川求医。唐梦依进行了四次开胸手术,后三次均在华西医院完成。无数次地病危、急救……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医生建议他们去华西四院的姑息医学科。 这是一段很平静的时光。离开时,她的父母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梦依的眼睛太漂亮了,带走了可惜,留下来给需要的人,替她去看看下一个春天。” 2021年12月31日,提前1个月,家人一起为唐梦依过生日。受访者供图 蒋建军说,唐梦依走后,他陪着她的父母,签写了眼角膜捐赠同意书,听说至少能让2个患者重见光明。 近年来,国家对于姑息医学/安宁疗护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无论是启动安宁疗护试点工作,还是建立完善安宁疗护多学科服务模式,都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包括镇痛治疗在内的多项服务也被纳入了医保支付范畴,让百姓少了很多的后顾之忧。 如今的李金祥,已经七十多岁了,他还是老样子,戴着一副银边眼镜,头发已经白了很多,浓重的昆明口音里时不时会蹦出一两个英文单词。早已过了退休年纪的他,仍然坚持天天来病房工作。 让李金祥欣慰的是,近年来姑息医学科不断与国际接轨,团队里慢慢留住了很多优秀的医生。“现在科室的主力已经是蒋建军领衔的第二代团队了,相信未来还会有第三代、第四代,会一直把姑息医学做下去。” 29年来,华西四院姑息医学科没治好一个病人,反而送走了不少病人,但他们却收到成千上万个家庭的感激。 在这里,每一个生命都能带着“尊严”谢幕。他们的初心十分简单:让患者有尊严和平静地离开,让家属的心灵获得最大的慰藉,做到生死两相安。 责编:陈龙飞 主编:张赫 校对:齐钰 媒体链接:m.peopledailyhealth.com
7月9日至10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医护团队和学生志愿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开展了“追寻红色足迹,服务民族地区卫生健康”活动,进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当地居民开展科普和义诊,并与当地医疗机构达成了多方面校地共建合作意向。 追寻红色足迹 这是一场特别的党课 7月9日,医护师生团队一行从成都出发,历经约5个小时的车程,抵达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的彝海结盟纪念地。 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内,医护团队和学生志愿者们仔细聆听了讲解员讲述彝海结盟的故事。红军外出证章、旗杆头、使用过的枪支、大刀等一件件文物,都见证了那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团结佳话,也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一行人在参观和学习中厚植爱国情怀,感受到了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意义。 “希望同学们胸怀天下,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彝海边的红军讲堂,所有人围坐一旁,畅谈红色实践之旅的感悟和作为公卫人的责任与担当。院党委书记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特别的党课,希望大家通过本次追寻红色足迹、服务民族地区卫生健康的科普义诊活动,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职业领域,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提升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水平服务。 走进革命圣地,接受红色教育洗礼,学生们心潮澎湃。“这是我第一次详细聆听彝海结盟的故事,更坚定了我扎根民族地区、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决心。”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一名彝族研究生表示,此行让她深有感触。 服务当地居民 这是一次难忘的科普义诊 7月10日,早上8点,冕宁绵绵细雨,但这丝毫没有阻拦当地居民前来就诊的热情。在冕宁县人民医院内临时搭建的就诊点,口腔科、风湿免疫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等面前都排起长队。 “周一我就通过医院公众号得知华西专家要来,今天一大早就来排队了。”彝族同胞吉胡嘉嘉莫胃疼好长一段时间了,治疗效果一直不明显,这次过来医生仔细给他看了胃镜片子,详细说了病情,还开了药,他有信心把病治好。 义诊现场,一位居民前来看病,他因头晕头疼去成都看过病,因为路途较远,一直没有去复诊。他将情况告知了冕宁县工作人员,后续将会帮他办理分级诊疗。 从上午8点到中午12点多,前来看病的居民源源不断,医生们耐心地看报告、问病情、开处方,学生志愿者帮忙维持秩序、讲解注意事项,所有人忙得脚不沾地,也倍感充实,仅仅一上午就科普义诊患者500余人次。 “居民们对高质量诊疗服务的需求,让我感到了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神经内科医师叶凯丽博士毕业来华西四院工作不到一年,此次参加科普义诊让她印象非常深刻。她说,一上午时间就没有停过1分钟,不少年龄偏大的彝族患者接受诊疗后还用彝语表示“感谢”,他们的真情流露让她难以忘怀。 召开座谈指导 这是一次校地合作的基层帮扶 本次活动期间,华西公卫/华西四院与冕宁县卫健局、冕宁县人民医院和凉山州疾控中心召开了“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座谈会,围绕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大学生教育和就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在专家指导、公卫人才培养、科研交流、分级诊疗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此次活动不仅是对我们医院的极大支持,更是对我们冕宁县人民的深厚情谊。”冕宁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殷成洪表示,希望通过这次科普义诊活动,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我们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这次的义诊活动,是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携手凉山州卫健委,与冕宁县卫健局和冕宁县人民医院共同注入专业力量,将华西的优质医疗资源和专业的技术团队带到革命老区冕宁,带到老百姓家门口,服务当地老百姓健康保健,同时也把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开设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彝海结盟之地,师生共育、校地共建,共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未来,华西公卫/华西四院将持续致力于走进基层,走进民族地区! 媒体链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904905872926651189&item_id=1904905872926651189&cdn=https%3A%2F%2Fregion-sichuan-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2日电 7月9日至10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医护团队和学生志愿者,赴凉山州冕宁县开展“追寻红色足迹,服务民族地区卫生健康”活动,开展医学生思政教育、为当地居民科普义诊,并在冕宁县人民医院召开座谈。 7月9日,医护师生团队一行从成都出发,历经约5个小时的车程,抵达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的彝海结盟纪念地。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内,医护团队和学生志愿者们仔细聆听了讲解员讲述彝海结盟的故事。红军外出证章、旗杆头、使用过的枪支、大刀等一件件文物,都见证了那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团结佳话,也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 走进革命圣地,接受红色教育洗礼,学生们心潮澎湃。“这是我第一次详细聆听彝海结盟的故事,更坚定了我扎根民族地区、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决心。”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一名彝族研究生表示,此行让她深有感触。 图为义诊现场。华西第四医院 供图 7月10日,早上8点,冕宁绵绵细雨,但这丝毫没有阻拦当地居民前来就诊的热情。在冕宁县人民医院内临时搭建的就诊点,口腔科、风湿免疫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等面前都排起长队。 “周一我就通过医院公众号得知华西专家要来,今天一大早就来排队了。”彝族同胞吉胡嘉嘉莫胃疼好长一段时间了,治疗效果一直不明显,这次过来医生仔细给他看了胃镜片子,详细说了病情,还开了药,他有信心把病治好。 从上午8点到中午12点多,前来看病的居民源源不断,医生们耐心地看报告、问病情、开处方,学生志愿者帮忙维持秩序、讲解注意事项,所有人忙得脚不沾地,也倍感充实,仅仅一上午就科普义诊患者500余人次。 本次活动期间,华西公卫/华西四院与冕宁县卫健局、冕宁县人民医院和凉山州疾控中心召开了“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座谈会,围绕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大学生教育和就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在专家指导、公卫人才培养、科研交流、分级诊疗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据悉,此次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携手凉山州卫健委,与冕宁县卫健局和冕宁县人民医院共同注入专业力量,将华西的优质医疗资源和专业的技术团队带到革命老区冕宁,带到老百姓家门口,服务当地老百姓健康保健,同时也把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开设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彝海结盟之地,师生共育、校地共建,共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未来华西公卫/华西四院将持续致力于走进基层、走进民族地区。(完) 媒体链接:http://www.sc.chinanews.com.cn/kjws/2024-07-12/212684.html
7月9日至10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医护团队和学生志愿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开展了“追寻红色足迹,服务民族地区卫生健康”活动,进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当地居民开展科普和义诊,并与当地医疗机构达成了多方面校地共建合作意向。 追寻红色足迹 这是一场特别的党课 7月9日,该院医护师生团队从成都出发,经约5个小时的车程,抵达位于冕宁县的彝海结盟纪念地。 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内,大家仔细聆听了彝海结盟故事。馆内红军外出证章、旗杆头、枪支、大刀等一件件文物,都见证了那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团结佳话,见证了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一页。在参观和学习中厚植爱国情怀,感受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意义,大家决心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彝海边的红军讲堂,大家围坐一起,畅谈红色实践之旅的感悟和公卫人的责任与担当。院党委书记给参加此次活动的医学生们上了一堂特别的党课,希望学生们通过本次追寻红色足迹、服务民族地区卫生健康的科普义诊活动,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职业领域,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提升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水平服务。 走进革命记忆地,接受红色教育洗礼,医学生们心潮澎湃。“这是我第一次详细聆听彝海结盟的故事,更坚定了我扎根民族地区、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决心。”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一名彝族研究生表示,此行让她深有感触。 服务当地居民 这是一次难忘的科普义诊 7月10日8点,冕宁细雨绵绵,但丝毫没有阻拦当地居民前来就诊的热情。在冕宁县人民医院内临时搭建的就诊点,口腔科、风湿免疫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等面前都排起了长队。 “周一我就通过医院公众号得知华西专家要来,今天一大早就来排队了。”彝族同胞吉胡嘉嘉莫胃疼好长一段时间了,治疗效果一直不明显,这次华西四院医生仔细看了他的胃镜片子,详细说了病情,还开了药,他有信心把病治好。 一位前来看病的当地居民,因头晕头疼去成都诊治过,因为路途较远,一直没有去复诊。现场的冕宁县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续将会帮他办理分级诊疗。 从上午8点到中午12点多,医生们耐心地看报告、问病情、开处方,学生志愿者们帮忙维持秩序、讲解注意事项,仅仅一上午就义诊500余人次。他们都忙得脚不沾地,却倍感充实。 “居民们对高质量诊疗服务的需求,让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神经内科医师叶凯丽博士毕业来华西四院工作不到一年,此次参加科普义诊让她印象非常深刻。她说,一个上午就没有停过一分钟,不少年龄偏大的彝族患者接受诊疗后还用彝语表示感谢,让她难以忘怀。 座谈交流指导 这是一次校地合作的基层帮扶 活动期间,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与凉山州疾控中心、冕宁县卫健局、冕宁县人民医院共同举办了“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座谈会,就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大学生教育和就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在专家指导、公卫人才培养、科研交流、分级诊疗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 “‘诊疗一个人,科普一群人!’华西医生们在义诊的过程中,还告诉病人这个病是怎么得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些什么,这些病人又会把相关健康与防病知识告诉更多的亲朋好友。”冕宁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殷成洪表示,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以实际行动来示范医防融合,彰显了对冕宁县人民的深厚情谊;参与活动的该院医护人员学习到了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将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科普义诊、校地共建,是一次发挥医防融合优势、做好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良好实践;在彝海结盟之地上一堂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师生共育,起到了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党性教育的作用;将持续发挥医防融合的独特优势,带着华西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走进基层、走进民族地区。 媒体链接: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deb9336eeff11734873aa2edccb4cfbb×tamp=62280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